Writer: admin Time:2022-08-21 Browse:129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在省、州、县、乡各级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采取县人大常委会听取专项报告、
今年6月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率队到岑巩县开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立法调研。
调研组实地调研了注溪镇周坪杂交水稻种子研发检测中心、大有镇腊恰畈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岑巩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加工厂项目建设现场。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州县陪同人员及制种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岑巩县委书记陈正锋汇报了杂稻制种产业发展情况,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汇报了企业运营情况和杂稻制种基地建设情况。随后,与会人员就《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立法工作进行了探讨发言。
杨永英强调,岑巩县要明晰自己的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从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到制种强县这个目标。要研究制种具体环节,进一步划定制种核心区域红线。要统筹考虑,分区域育种、分区域配套基础设施。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优强企业落地岑巩,加快“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进度,将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落到岑巩,提高种植农户的收益。要进一步发挥种植核心区“村规民约”作用,并成立监督委员会,保证制种区域制种环境安全和种子质量。制种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群众喜爱来培育品种,提升品种竞争力,争取打造成全国的示范样板,做出贵州自己的品牌。
杨永英指出,黔东南州政府要统筹考虑制种产业保险工作,明确州级、县级、公司、农户的保险筹集比例,提高种业保险额度,保障种植农户的收益。黔东南州人大可以考虑制定自治州种子基地保护条例,通过“小快灵”立法,解决制种环境问题,保证制种区域安全、种子安全。
杨永英强调,省农业农村厅在协助省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时,要站在振兴种业的高度,充分考虑种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补贴,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要搭建好“产学研”平台,培育出贵州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品种。《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必体现法规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条例修订要有“干货”,要破解制约种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推进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种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为做强做大杂交水稻产业,今年年初,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就将《关于岑巩县杂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情况报告》列入监督议题。7月中旬,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启能带队,抽调人大相关专委会负责人组成调研组,深入注溪、大有等乡镇及杂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基地实地调研,全面掌握了全县制种产业发展的短板。
7月29日,在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关于杂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情况汇报:全县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总投资8.52亿元,主要建设5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个乡镇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1个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1千亩杂交水稻制种研发试验基地、杂交水稻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及品牌建设等。项目建设地点涉及注溪、水尾、龙田等10个乡镇81个村,项目建成后预计能实现年产杂交水稻商品种子8550吨,实现年生产产值约2.56亿元,预计带动5.68万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目前完成总体投资约9300万元,已支付进度款4762.24万元。
听取专题报告后,与会成员认真审议,针对杂交水稻制种发展中存在抗风险能力差、资金投入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基地有效“隔离”不规范等问题,县人大常委会提出“要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降低制种风险;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引导形成规模化经营;保证科研经费,进一步研发自主品种;要切实加强龙头企业管理,尽快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等5条审议意见,已提交县人民政府及职能部门整改落实,并适时听取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8月10日,走进岑巩县龙田镇代店村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基地,一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将一片片杂交水稻种子“收入囊中”,测产结果平均亩产达到320公斤,这一块块制种田就是群众亩创产值4000元以上的“致富田”。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谁都会想起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
40年前,岑巩县推行杂交水稻种植时,大家都持怀疑态度不敢种植。作为注溪乡哨坪村的一个普通农民,陈文彪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由于经验技术不足,他种植的杂交水稻全部失败。第二年,他结合气候、水温、施肥等因素,再次种植杂交水稻,实现了亩产稻谷600公斤。种植本地稻种最多能产300公斤,杂交水稻居然翻番,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
此后,他开始试着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和试验。1987年秋,在他历经3年的研究后,终于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1988年,陈文彪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1年,陈文彪被岑巩县农业局聘请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导员,负责指导注溪乡哨坪村100余户200余亩种子生产。当年,共收种子4万余公斤,亩产200余公斤,比全县亩产高30余公斤。
陈文彪决心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他先后联系贵州省农科院金农公司、重庆市种子公司和湖南省隆平公司,将制种由注溪乡发展到思阳镇。同时优化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余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4省区。
2010年8月,陈文彪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猛增至4万余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在陈文彪的培养下,他的一批“徒弟”脱颖而出,目前已有20余名制种“土专家”先后到孟加拉、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授杂稻制种技术。在他的“徒弟”中,最出色的是岑巩县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注溪镇哨坪村党支部书记杨代军。
陈文彪退休后,为了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徒弟”的杨代军接过制种接力棒,他对哨坪村制种户进行走访,得知制约制种产业存在管理不到位、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够好、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后,在注溪镇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发展壮大杂稻制种产业的建议》受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县、镇两级申报,周坪村被列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县农业部门的实施下,建成了标准化杂稻制种基地1.6万亩,园区每年杂稻制种创收4000万元以上。
目前,杨代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他注溪镇在注溪村和六部屯村流转土地100余亩,预计创产值30万元,同时,带动全镇200亩以上的3个坝区全部种植杂交水稻制种致富,制种面积达4000余亩。
近年来,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今年有22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带头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积极为制种农户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50余件。全县种植杂稻制种3.55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产量780万公斤,预计创产值1.4亿元,可带动11个乡镇70个村1.2万余农户稳定增收。
视频 ·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贵州人大2021年新闻大事记盘点
把民意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 丨贵州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件件有落实 事事有回音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2021年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取得扎实成效纪实
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1年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回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