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admin Time:2023-09-23 Browse:76
自中国2008年推行“限塑令”后,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环保议题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各界如何减少碳排放更在加速推进。成长于这一时代背景下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孩子,将比此前任何一代都更为接近和理解环保理念。
过去九年,一项由玛氏公司旗下玛氏箭牌通过“赠与亚洲”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全国青年环保可持续创新项目——“可持续,玛上GO”带动国内近400所高校加入,玛氏箭牌中国企业事务副总裁席庆告诉南都记者,这个原本为激发青年环保意识的项目,吸引越来越多年轻学生参与,他们用策划环保方案并亲身参与公益的方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着更多的灵感和方案。
近期,一年一度的创新项目落下帷幕,当真正的千禧一代加入环保实践,项目的优胜者和高校社团组织者获得一次公益游学的奖励,进入企业和社区重新探寻环保的意义,他们会获得什么?环保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意味着什么?他们又将如何看待自己与环保议题之间的关联?
早些年,产品的包装或许并不会吸引企业太多的注意力,但如今当“限塑令”成为共识,如华为、腾讯、小米、星巴克、完美日记这样的企业甚至会定制环保材料的包装盒。十余年间,许多中外企业在包装可持续方面作出创新探索,“可持续,玛上GO”项目的起源,也正是源于玛氏箭牌希望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循环经济,避免让包装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曾文龙是今年项目的冠军成员,这支由五人组成的团队,用水凝胶这种类似果冻的环保材料设计了一种新型水果筐。年青一代有着令人瞩目的创意和野心,他们化用《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中的台词,给团队的环保策划案取了一个名字——“筐住未来”,希望能用新型材料制作的果篮取代目前普遍使用的塑料水果筐,并解决长距离运输中水果损耗等难题。
从今年初春至盛夏,一路历经校区赛、区域赛和全国赛,曾文龙和伙伴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环保项目而努力,尽管参赛的都是来自北大、人大这类重点高校的学生一度让曾文龙有些发怵,但最终团队方案从58所高校提供的960份环保策划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一。
今年冠军的奖励是万元大奖和一次公益游学的机会,而后者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真正进入玛氏等顶尖企业,探寻环保主义如何在商业世界中落地。
去年获奖的冠军团队队长,北理工珠海学院的学生王思媛告诉南都记者,此前团队曾想过让策划案实现商业变现,但由于缺少资源,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如今项目虽已获取专利但却仍停留于纸面难以真正进入市场。
与企业交流是学生们最直观的触达受众需求实现项目变现的渠道。在曾获得中国印刷包装企业百强第一名的裕同环保公司,来自裕同环保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对学生们的设计提出了商业化的建议,作为一家研发生产推广绿色包装的企业,裕同环保研究院研究员张志豪介绍,目前竹子、甘蔗渣、木材,这些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堆肥的新型材料制作的包装盒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裕同也正在研发新的可持续材料,“比如将农业废弃物秸秆、杂草等以前可能会直接焚烧的垃圾转化为可利用的植物纤维材料,用于包装产品减少浪费;咖啡豆的豆渣甚至也可以打碎再利用作为产品包装。”
企业对新材料的探索与学生们在环保创意项目中的理念有着某种吻合,这让郝子为很兴奋,作为材料学的学生,他是今年冠军团队中智囊一样的存在。企业所研发的创新材料能应用于生活场景,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让他看见了自己的创意将不再停留于PPT而可能进入市场的前景。幸运的是,在与企业交流之后,郝子为甚至得到了一份来自企业的实习邀请。
学生们在探访企业时表现出的敏锐的商业嗅觉让张志豪印象深刻,他在学生身上看到了一种行动的可能,正如他在交流中反复强调:环保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
这意味着环保绝不能只停留在纸面。过去9年间,“可持续,玛上GO” 全国青年环保可持续创新项目中涉及环保教育、包装可持续等议题得到实践和落地的机遇,不少过往的学生团队在大赛结束后仍在不断改进和发展自己的创意方案,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和所在的社区和地区。席庆告诉南都记者,项目未来会帮助学生将创意孵化,“以环保实践的方式助力构建地球健康美好的明天。”
如果说在产品包装上做文章是此前学生们对可持续理念仅有的最为直观的理解,那么他们的固有认识将很快被打破。9月初,广州仍然潮湿闷热,偶有一阵太阳雨,这天中午,学生们被聚集在一起领取了一项神秘任务——逛菜市场。
菜市场如何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关联?在出发之前,学生们被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采买蔬菜、水果、肉类、主食,仅有100元预算,要求尽量减少食物浪费。
尽管“限塑令”已提出多年,但南都记者注意到,广州菜场里塑料袋依然是标配,在出发前,褚裕叮嘱学生带上环保袋,早前项目组发放的帆布包派上了用场。褚裕此前短暂地在媒体实习,后来加入广州环保公益组织“食物小站”成为负责人,作为广州首家旨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公益组织,近年来,他们开始尝试推动整个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
什么是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学生们大多对此并不了解。褚裕提及自己曾去内蒙古旅游的经历,当地草场自然生长的牛会排出热烘烘的牛粪,在她记忆中是一种类似青草的味道,她会忍不住伸手摸一摸,触摸中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幸福感,“非工业养殖产生的牛粪可以自然降解,投入抗生素养出的牛,排泄物不可能被大自然天然吸收。”
从单一的食物回到食物所处的生态系统,褚裕解释,在考虑减少食物浪费之外,如何推动整个系统绿色环保可持续,正是他们现在的目标。
身处如今被网友调侃“科技和狠活”改造生活的工业化时代,对整个产业链要进行改造显得像个遥远而宏大的梦,但从微小的个体出发,能做些什么去改变?在进入菜市场前,褚裕告诉学生们尽量寻找原汁原味的本真食物,拒绝深加工,“多买本土的丑果,丑果往往意味着很少被科技的力量所改造和破坏。”她说。
广州的老城节奏悠然,菜市场瓜果鱼肉分了档口,颜色纷杂,一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学生们挨个询问菜摊老板哪些菜是来自本土,得知蔬菜大多来自广州从化,这意味着食物未经长距离的运输,碳排放相对较少。
本地的白瓜、西红柿这类可生食无需深加工的蔬果成为学生们的目标,从菜市场出来,褚裕担心无法购买足量的食物满足中午的就餐需要,建议去一家她熟悉的粤菜馆打包一些素菜,为了避免使用塑料袋和老板娘商量用了店里的餐盘,学生们一路端着盘子穿过街道,步行回到了聚集地。
此前分散的各个小分队再次聚在一起,分享各自找来的食物。除了采买的蔬果,有人为了减少浪费,拒绝购买听装饮料,而是选择购买纸杯和大瓶饮料回来分装,有人为了减少食物的碳排放,减少购买肉类转而买了肠粉、云吞面之类的面食。
抽象的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的一蔬一饭,学生们笑称这是一顿“可持续午餐”。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纪滋薇是第一次体验什么是食物的可持续,回来的路上,她偶遇了一位骑着三轮车收破烂的大姐,车上堆满了纸壳塑料瓶,大姐骑得稍微有些吃力,同行的朋友随手将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发到了微信群里,学生们后来一致票选这张照片是当日最具有环保意义的一份记录。
这些颇为特别的经历让原本在她心里遥远的环保理念开始与个人的实际生活产生关联,纪滋薇后来感慨,其实环保并非西方什么高大上的事,而是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小事,“比如拾荒的大姐可能只是为了生计,但她也在为可持续贡献着一份力量。”
年轻的参赛者们究竟为何要参与环保项目?他们此前了解环保主义吗?南都记者曾反复问及年青一代的动机和原因,许多学生诚实地告诉我,这并非缘于自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而仅仅是因为学校内部竞争激烈,参与项目可以争取更多绩点,如果能获得奖章还能得到加分,能在未来为获取奖学金或者保研资格赚取更多筹码;还有学生坦承自己想获得丰厚的奖励,全国前15名将获得1000至10000元不等的奖励经费。
但变化在参与行动的过程中悄然发生了,从创新环保项目到公益游学,学生们开始对环保主义有了崭新的认识。郝子为提及一种生态化处理垃圾的方式,在深圳大梅沙万科园区,每天园区内千余人所产生的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将被送往垃圾处理站,工人们将去除水、油、大骨头,然后将垃圾装进书桌抽屉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盒子里,一整面墙的抽屉盒子内铺满类似米虫的生物——黑水虻,从小虫到成虫,短短8天它能吃掉比自己大20万倍的厨余垃圾,除了骨头、粗纤维、甲壳素之外几乎能消化所有种类的有机废弃物,其产生的虫粪能作为肥料用于养殖鱼、蟹,或用来种植花草。
万科基金会工作人员吴丹介绍,传统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多采取发酵工艺,耗氧、处理时间长、废渣多,后续还需填埋;采用生态循环的方式分解厨余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垃圾产生,也可以减少碳排放,所产生的氧气、肥料还能反哺下游产业,“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剩下的饭菜如何被黑水虻吃掉,看到生态产业链如何运转,垃圾分类的理念也会更加可见可感。”
不只是构建垃圾处理生态链,整个万科园区几乎都被新技术新材料打造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这让郝子为意识到,环保的技术和理念能让资源的利用率变得更为有效,“以前个人的环保行动可能只是节水、垃圾分类,但现在我发现可以用专业知识解决环保问题,这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王思媛以前觉得人们应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来解决环保难题,所以她和团队一起创造出了可以二次利用的包装盒,但项目结束后她意识到,环保其实涉及各个领域,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就像是在心里埋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环保理念会通过每一个人传递给身边的同学、同事,让种子更好地发芽。”
环保对于个人而言究竟是什么?长期研究环保领域的张志豪曾表达了和王思媛类似的理念:“环保技术做得再好,最好的环保方式仍然是减少消耗,与其用可降解塑料产品两三年一换,不如让一个塑料杯陪伴你几十年。”
对于更多普通人而言,环保主义是技术之外的议题。在参与项目前,曾文龙与环保为数不多的关联是曾经和朋友一起去海边捡垃圾,心里想的也不过是去吹吹海风,对环保的认识也仅限于限塑、垃圾分类,在了解环保行为可以发生在衣食住行等微小的日常生活中之后,曾文龙感慨:“原来环保并非一个宏大的命题,一种社会责任,而是与每个人相关的系统性行动。环保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道德问题,每个人都应该为未来播种,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努力。”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