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袁隆平安葬仪式上这句话让人破防:“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Writer: admin Time:2022-01-07 Browse:130

  【袁隆平安葬仪式上这句线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举行。这些细节,让人破防↓↓↓

  2021年11月15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骨灰安葬仪式在长沙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图为礼仪队将袁隆平院士的骨灰送往安葬地。

  袁隆平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五星红旗。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我们的国旗,盖着“喂饱我们的人”。

  仪式现场摆放了袁老生前喜爱的乐器小提琴。袁老在下田的时间之余,喜欢拉小提琴,也会游泳、打排球,院里老年排球队,他领队的那一边,经常是赢家,“和我打对手的那方谁都想赢我,我一去,就带动了队伍的情绪。”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现场,袁老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他生前写下的这句话。

  袁隆平院士的墓盖四周环绕着稻穗装饰,墓盖上方端正地摆放着两只碗,写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15日10时许,记者与袁院士助手杨先生取得联系。杨先生表示,因袁院士去世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安葬地都很重视,长沙、江西的家乡等希望袁院士能够归葬到他们那里,经过多方面考察后,最终确认安葬在唐人万寿园。另外,唐人万寿园也需要时间做准备。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铭德厅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新京报此前报道:碗中有米,心中有您今日我们送袁老最后一程)

  据《人民日报》消息,10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专家们通过现场实打实测,亩产达到1326.77公斤。标志着我国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据央视新闻消息,10月17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此前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1公斤,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

  从1961年到2021年,袁隆平走完了60年水稻人生。在农校教书期间,他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让更多人吃上饭,稻田成为他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地方。从决定研究水稻开始,袁隆平每天下田,与水稻的相处模式就像是谈恋爱,有时候还会在稻田里看书。从中专教师到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如何做到的?

  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前往北京领奖的前夜,他兴奋得像个孩子。袁隆平称,自己得过很多奖,授予共和国勋章最隆重、最庄严。 1961年,袁隆平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一辈子投入水稻研究。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