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admin Time:2022-06-05 Browse:176
清风闻麦香,地上有农忙。三夏大忙的启幕,意味着种子的成熟,也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粮安天下,种子为基。小小一粒种子,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国家战略,被称为农业的“芯片”。
海安是农业大市,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誉,近年来更是依托“一根丝、一条鱼、一只蛋、一滴油、一粒米”五个一产业优势,走出了具有海安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全面呈现“苏中新鱼米之乡”的现代风貌。从粮食仓廪充实、到丝丝蚕韵再到特色水产,小种子拼凑出海安农业优势的版图,撬动着海安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一直以来,种子都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粮食总产增长的80%依赖单产提高,单产提高的60%-80%源于良种贡献。海安作为连续16年稻麦年统计单产保持江苏省第一的产粮大县,多年来积极推广普及优质品种,通过各种补贴政策提高优质主体、优质品种的覆盖率,提升“海安大米”知名度,部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出现多家粮企挂牌抢收局面,全市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5月20日一大早,位于海安市高新区隆政街道联合村的俞万家庭农场内,一排排经过暗化处理的秧板被整齐地放在田间,村民们有序分工,整理秧板、拉线、盖膜……
俞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630亩,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种植及稻米加工与销售。其主打的水稻“南粳9108”和小麦“镇麦12”,与普通品种相比产量相当,但价格比普通稻麦价格分别高0.3元/公斤和0.1元/公斤,亩均增收246元,优质又高效。农场主于清荣介绍,今年已购置了6吨优质食味品种“南粳9108”,“该品种是海安大力推荐的优质品种,它产量高、质量好、有市场。”
海安常年种植的稻麦面积有55万亩。国家新《种子法》颁布实行以后,种子市场出现经营多元化,特别是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由原“三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调整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良种补贴的导向作用缺失,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有所抬头,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和高产稳产基础。为此,海安市从2018年开始,利用市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资金,对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种植优质稻麦品种实行良种补贴,统一品种布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推广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补贴”这一政策显著提升了海安市稻米纯良度,对“海安大米”打造优势品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大。目前,全市包含“南粳9108”、“南粳3908”、“农麦88”、“镇麦12”等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和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
从统一供种到集团化连锁服务再到实施“良种补贴”这一良种推广体系的不断更新,海安稻麦主推当家品种明确,良种良法配套到位,优化粮食品种布局,使得海安良种推广在三十年里始终保持领先位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这也是海安稻麦单产连续16年保持全省第一的“秘诀”。
“除去主推的稻麦品种,我们每年会在雅周现代农业园、海安俞万家庭农场和海安农场种植15种以上的稻麦品种,进行安全性测试,符合海安种植的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以便于后期海安稻麦品种的更新。”海安市种子管理站负责人管怀锦介绍,种子公司还从全国各地引进上百种蔬菜种子以满足海安市场需求,并对优质蔬菜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也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海安市从2016年就开始收集海安种质资源。“目前已经收集了像雅周香芋、海安荞麦、小方柿等33种地方种质资源,收集后寄往江苏省农科院进行保存,使海安地方品种得到很好地保护。”管怀锦表示,通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可以促进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宝库变得愈加“富有”,丰富国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
缕缕桑风,声声蚕韵。桑风蚕韵,已成为江苏蚕源种业有限公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日,在江苏蚕源种业有限公司智能化蚕室内,一排排抽屉式移动蚕台上,胖乎乎的“蚕宝宝”们都趴在一个个圆形的篾架上,将积蓄了一个月的能量逐渐转化成了一根根晶莹剔透的丝线,这些丝线再将“蚕宝宝”们裹成一个个洁白的蚕茧,而工人们正在为吐丝结茧的“蚕宝宝”们清理残余的桑叶和蚕沙。
蚕桑产业是海安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海安以蚕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推行的“建场、组社、联农”蚕业农场发展模式,成为全国蚕桑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典范。2021年全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海安召开,期间,海安蚕桑全产业链被专家夸赞“具有引领性、创新性,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为了海安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和高质量发展,蚕源种业引进智能养蚕机、远红外雌雄鉴别机及大空间温湿度控制系统等现代高效蚕业先进设备,让蚕种饲育过程智能化、生产精细化,以“硬核”新机具赋能传统蚕桑业“破茧重生”,在全省乃至全国保持了领先的地位。未来,海安还将再引进四至五套智能设备,将发种量由10万张提升至近50万张,进一步拓展国内蚕种市场。
保护桑树品种资源40多个、江苏省指定蚕种质资源20个以上、素材类蚕品种30个以上……江苏蚕源种业公司承担蚕种质资源保护、蚕种生产、蚕种冷藏、科研试验、桑蚕品种选育与保育等任务,是集母种、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科研、冷藏于一体的大型蚕种场,成立两年多来,先后取得江苏优势特色种苗中心、江苏省蚕遗传资源保种场、省级蚕性能测定实施单位、江苏省蚕种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
“目前,我们是以菁松×皓月一代杂交品种为主进行育种,该品种的蚕好养活,蚕丝质量好、品质高,受到蚕农和丝绸企业的偏爱。我们引进的智能养蚕机每台年产一代杂交种2万张种,按每户4张种算,一年可带动5000户村民,年创收4000万元。”江苏蚕源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科科长、高级农艺师章建华介绍道,公司每年通过比较、筛选培育4期蚕种,全年可为全市供应优质蚕种8万多张,同时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种。
海安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是全省6家蚕桑大县(市)之一,是全国闻名的“茧丝绸之乡”“湖桑之乡”,还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优质蚕茧基地”,蚕桑生产居江苏首位,纺织产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市拥有桑园面积6.6万亩,年发种14万张,生产蚕茧8500吨。海安建立了229个蚕业家庭农场、169个蚕业联合体农场。海安茧丝绸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蚕农蚕茧收入近3亿元。”海安市蚕桑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黄俊明表示,我市还出台《关于培育发展蚕业家庭农场的意见》,蚕茧保护价收购财政补贴、推广种植草本桑和省力化养蚕技术、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一系列发展蚕桑生产的激励措施,有力推动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四年里,一群品质优良的暗纹东方鲀种鱼在经过中洋长江珍稀鱼类繁育中心技术人员的挑选、培育、促熟、催产、孵化等过程后,在5月19日,产下了一批暗纹东方鲀“幼崽”,而这些“幼崽”将在露天池自然野化后被增殖放流,投入长江的怀抱。
海安水产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渔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以种业为带动,海安聚焦政策引领、种质保护、繁育创新、推广应用,大力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涌现出一批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水产苗种生产企业。
中洋集团孕育着“长江三鲜”复苏的希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洋率先开始长江河豚人工繁养殖,继而开发保护鲥鱼、刀鱼等,逐步形成珍稀鱼类全产业链。作为江海洄游珍稀物种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先行者,1993年,便开始致力于长江鱼类的养殖技术难题。历经9年努力,经仿生环境模拟、水源水流调配等技术共同发力,才解决了长江刀鱼人工繁育的难题。截至目前,中洋集团研究养殖有8个长江珍稀物种,40多个其他珍稀物种。现有野生纯种长江河豚亲鱼6000尾,是世界上现存野生亲鱼最多的亲鱼库。年繁殖鱼苗数量近1000万尾,年养殖成鱼超过550万尾。
中洋借助暗纹东方鲀种业发展的思路,保护和发展了刀鲚产业,不仅全球首个实现了长江刀鱼全人工繁殖,还从基因的角度提升养殖长江刀鱼的风味品质……2021年12月1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评审情况,由中洋集团南通龙洋水产公司主导的“高品质高产长江刀鲚新品种选育”项目评审获得通过。中洋还把开发性保护的目光投向中华鲟、扬子鳄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还有众多珍贵品种,搭建起珍稀水产动物繁殖的平台,避免了更多珍稀物种的灭绝。
种质资源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洋在制定行业标准的同时,与我市水产企业和农户进行合作,不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鱼苗,同时还将技术、饲料也一起提供给他们,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去年全年,单是暗纹东方鲀苗种就为市场供应了将近400万尾。
“种业是生态渔业发展的‘芯片’,发展渔业种业不仅是大有可为的产业,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农业龙头企业责无旁贷、使命重大。”南通中江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耀辉说。
以中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我市水产种业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共有5家水产苗种生产企业,其中国家级、省级原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1家,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2家,市苗种场1家。2021年,我市“四大家鱼”苗种年产量30亿尾,斑点叉尾鮰苗种年产量500万尾,珍稀鱼类苗种年产量1000万尾,紫菜育苗能力20万亩。
农以种为先,种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政府、农户、企业等多方合力之下,海安围绕种源收集保存、优良品种推广、培育繁殖等方面做好“种子”文章,把“小”种子做大做强,蹚出了以种业安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海安将继续致力稳产保供,着力调优粮食品种布局,选育高产优质动植物新品种,加快建成国家级桑蚕品种基因库、遗传资源保育中心,支持中洋集团建成现代化种业繁育中心,保障“苏中新鱼米之乡”的有效供给,端牢自己的饭碗。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