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400粒玉米种子“出差”太空乘坐飞船的它们要多强有多强

Writer: admin Time:2023-01-03 Browse:142

  聊城市农科院选育的400粒鲜食玉米种质材料,成为神舟十五号的幸运“乘客”,开始了空间搭载实验。

  “此次搭载的400粒鲜食玉米种质材料是同一品系,重约60克,这是聊城市农科院自育的优良高代品系,经过了南繁北育加代,遗传背景和基因类型丰富。此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太空的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的综合诱变作用,使搭载的种质材料产生基因变异,打破旧连锁,实现新重组。”12月26日,市农科院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桂阁说,“返回地面后,我们将通过性状观察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选育高产、风味好、抗病的鲜食甜玉米优良种质。”

  随神舟飞船开展空间搭载实验、实施太空育种,这在聊城市农科院60多年育种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该院加强现代生物育种研究、从育种2.0时代向育种4.0时代转变的一个缩影。

  聊城市农科院始建于1959年,育种研究一直是该院的优势和强项,积淀深厚,曾培育出“聊玉”“聊麦”“聊棉”系列20个国审、省审品种。其中,国审品种“聊玉18号”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500多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49.36亿元。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的“一把尺子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的传统育种手段已远远落后于当前世界种业“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发展趋势。

  聊城市农科院党组书记、理事长王绍军说,今年年初,聊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了今后五年建设“六个新聊城”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任务要求。面对新趋势、新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聊城市农科院审时度势,集中优势力量引入最新育种手段,大力开展现代生物育种研究,加快构建育种4.0技术体系,推动传统优势学科“强的更强”。

  为更好地对接服务产业,选育聊城亟需的优良种质资源,近年来,聊城市农科院积极开展产业调研和需求征集,进一步明确品种选育方向,提升种质创新精准度,先后确定食药用菌(种质)、现代育种、油料等8个重点建设学科。组建了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中心、食用菌种质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建设了聊城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聊城市食用菌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等。

  聊城是食用菌大市,特别是冠县灵芝产业规模巨大,但效益却不明显,亟需提档升级。为破解食用菌产业发展难题,聊城市农科院组织有关专家到福建、浙江食用菌产业优势市、县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其产业特点,分析聊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菌种受制于人、生产不规范、品种混杂等是造成灵芝等食药用菌产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因素,为此,市农科院将食药用菌(种质)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大力实施食用菌全产业链提升工程,引进食用菌种质资源24份,通过诱变技术,获得赤芝诱变菌株260份,完成对聊城灵芝种质资源的收集,结合ITS、ISSR分子技术分析鉴定42个灵芝品种。”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种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赵岑表示。

  同样,针对鲜食玉米、鲜食花生、高油高油酸花生、抗旱耐盐碱作物等,市农科院扎实开展了相关调研和建议征集,确定了相关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近年来,全院实施科研项目49项,其中涉及品种选育22项。2019年以来先后通过杂交选育、辐射诱变、单倍体等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出玉米优良自交系材料290个,小麦优良新品系32个,1个玉米新品系进入省生产试验,1个小麦新品系进入省生产试验,2个鲜食玉米杂交种正在参加品种审定自主试验,4个玉米杂交种、3个小麦新品系正在参加省新品种区域试验。

  从育种2.0到育种4.0不只是理念的转变,更离不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切实提升种业创新水平,聊城市农科院借力借势借智,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2020年7月,聊城市农科院与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领衔的研究机构,在小麦、花生品种改良研究、花生远缘杂交育种领域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聊城市农科院科研与合作部负责人李海涛介绍,“与院士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后,双方围绕引入现代育种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特用花生品种选育开展工作,先后实施科研项目2项,培训技术人员12人次,采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2个花生品系参加山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组配组合31个。”

  此外,聊城市农科院还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花生减毒固氮绿色生产关键技术试验,对105个花生耐盐碱品系进行鉴定;与中国农科院资划所、蔬菜花卉所围绕平菇产业提质增效、设施蔬菜无土栽培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实施省良种工程项目1项;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共同开展灵芝专用品种引进与筛选等。

  走进聊城市农科院,崭新的一号实验楼拔地而起,二号实验楼建设工程也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开展现代生物育种研究离不开高标准实验室”,聊城市农科院中心实验室负责人孙允超介绍,“为提升实验条件,市委市政府和省农科院支持我院建设了综合实验中心。”一号实验楼建设及装修投资近2000万元,先后购进500万元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高精密实验设备,建设有遗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食用菌种质技术创新实验室、动物科学实验室等现代化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的二号实验楼,计划投资2300万元。两座实验楼建成后,市农科院实验室面积达到近10000平方米,实验检测能力将居于全省地市级农科院前列。

  除了硬件设施,聊城市农科院人才队伍也在不断优化。一方面加强内部挖潜,培养学科带头人。邀请业内专家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学习纲要,定期举行业务考试。以“上台能讲,下地会干”为目标,加强实践锻炼。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等横向合作项目培训技术骨干。完善科研项目“揭榜制”,通过“搭台子”“压担子”,加速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成才。2021年,5名80后科研人员“揭榜挂帅”,13名参与揭榜项目,围绕产业急需开展科研攻关,取得良好成效。另一方面,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双一流”人才引进、“水城优才”引进等方式引入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2019年以来,新进工作人员46名,其中博士1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2名,硕士研究生33名。

  同时,进一步加强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围绕聊城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泰山学者、泰山领军人才、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6名,建设了“人才飞地”工作站1个,高端人才工作站5个,支撑和服务现代生物育种与农业全产业链科研攻关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王绍军表示,市农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现代生物育种研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勇当聊城种业创新“排头兵”,在更多领域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为聊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