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袁隆平:妈妈在我心里种下一粒种子我用它去改变世界

Writer: admin Time:2022-12-07 Browse:123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让人不禁想探究,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用怎样智慧的教育方式,养出了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出身江南的富商家庭,家境优渥,从小就被父亲送入英国人办的学校,系统学习过礼仪、文化、艺术,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毕业后,华静在北京的一所小学做英语老师,并结识了当时任校长的袁兴烈,二人坠入爱河,很快便结婚生子。

  华静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当时动荡的战争年代,全家辗转多地,她都没有中断过孩子的教育,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送孩子们去读书。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在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她也用自己动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教育自己的孩子们。

  虽然曾做过一段时间的老师,但华静不看重成绩,非常看重孩子的品德与情操。她有一句名言:“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有一天,袁隆平在嘉陵江游泳,捡来一块亮晶晶的石头,小伙伴说这是钻石。于是他回家后,欢喜地拿给爱收集石头的母亲华静。

  母亲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华静微笑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即使袁隆平犯了错,华静也从不对他打骂,反而将道理藏在一个个小故事中,通过讲故事来教育孩子。

  她通过“大鸟、萤火虫的报恩”来向年纪还小、上树掏鸟窝、捉萤火虫的袁隆平说明万物有灵,要心存善良。

  她通过讲述瘦弱的狐狸钻进鸡笼,不知节制地吃成了个“小胖子”,结果无法从笼子里钻出来,不得不靠“饿瘦”脱困,来告诉袁隆平知足常乐、不要心怀贪婪。

  同时为了培养儿子的阅读习惯和英语水平,从袁隆平还非常小的时候,她就每天读英文书给孩子听,耳濡目染;等孩子大一些,可以跟读的时候,华静就带着他们一字一句地阅读。

  袁隆平说:“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译文:“这是一本书”“你好吗”)

  这所学校是由一位英国传教士创办,学校非常注重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物理、化学这些学科也都由外国老师用英语上课。

  正是因为母亲用心的教授,给袁隆平打下的坚实的英语基础,使袁隆平非常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

  1949年,袁隆平考大学,父亲袁兴烈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那是父亲的母校,并且,希望他能从政。父亲说:“去了这个学校,将来你可以在机关里谋个好差事。”

  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阳县安江镇农业学校当了一名老师。

  母亲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摸索。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一个小点,她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

  嘴上这么说,她却也没有阻拦袁隆平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是选择跟着袁隆平一起去到安江,帮他照顾孩子,好叫他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从小生活富足,在城市住惯了的名媛华静,当时已经70岁高龄,到了安江,每次都要小孙子牵着她的手,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但她从没向儿子抱怨过什么,反而一直做儿子的后盾,在他失意的时候给他鼓励,在他被人否定的时候给他支持。

  是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用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重新激发了他的斗志,令他振作起来。

  正是因为袁隆平与母亲之间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才使这句小学就学过的简单的话具有如此大的“魔力”。

  后来,袁隆平转用水稻做杂交实验,但那时国内外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国际权威科学家对袁隆平的观点全盘否定:“你太无知了,对遗传学没有基本的认识。”

  他无数次尝试,心有信念,一往无前,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他已经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这正是因为母亲给他的无条件的支持和尊重,在他年少时打下的充盈丰满的内心基础,才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难、不骄不躁。

  他热爱锻炼,喜欢打排球、游泳,也会拉小提琴,站在稻田里,和着蛙鸣、映着繁星,拉一曲舒缓的音乐,真是极致的浪漫。

  这些兴趣,显然都跟在教会学校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母亲华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袁隆平儿时,时局动荡,战争频发,华静依然尽力为袁隆平打造了一片无忧无虑的乌托邦。

  这样自由的成长环境下,袁隆平保持了强大的自主性,在兴趣和自主感的推动下,他也在这些兴趣上获得了成就感。

  16岁起,袁隆平就是学校的游泳健将,曾经获得过武汉市游泳冠军,保持游泳的习惯一直到70岁。

  小提琴更是他精神上的慰藉,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他拿了大半来买了一把小提琴。

  面对担心自己到了安江会吃苦的母亲,袁隆平也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也正是这样强健的体魄,支撑着他70岁还能经常游泳,八九十岁还能在晚饭后和农科院退休职工一起打软排球,90岁高龄还能下地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期间,袁隆平担任奥运圣火在武汉传递时的001号火炬手,在岳阳楼前传递湖南第一棒火炬。当时,他已经78岁高龄。

  “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颗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你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华静虽然在结婚之后为了照顾孩子做了全职太太,可她并没有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中失去自我,反而一直在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她喜欢花花草草,于是也带着孩子们去田野,给孩子讲神农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们的吃穿住都是从土壤中长出来的。

  邓则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袁隆平陪在她身边,擦身喂饭,端屎倒尿,照顾得比护工还要仔细。

  邓则洗澡时,袁隆平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两分钟就得喊她的名字,有回音才放心。

  出差时,他想给邓则买裙子,却不知道尺码,索性买了两条,写信说“哪条合适穿哪条”。

  经历过贫苦、也遭遇过风暴,但他二人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背后也少不了华静这个“神仙婆婆”对袁隆平“敬爱妻子”的教育。

  华静把美好、质朴的人生色泽注入袁隆平的内心,然后放手,任他去实现自己的人生。

  正是因为母亲内心是富足的,是不断成长的,所以不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的替代品,以身作则,活出自我,也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希望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妈妈我来看您了,你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妈妈我陪您说说话,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在我心里发芽。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