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昌黎文化行】泥井镇金庄村: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宅

Writer: admin Time:2022-11-03 Browse:87

  明朝后期,有乐亭县庄坨村移民到此落户建村,以姓氏得名“金家庄”,后改成“金庄子”,现称“金庄”。这样算来,金庄也有将近4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金庄村,长住人口不足200,全村总共七八十户,拥有耕地850亩,是泥井镇最小的村庄之一。村里大田作物为玉米、花生和小麦,蔬菜种植种类有大头菜、菜花和冷棚土豆。冷棚土豆全村种植面积约为七八十亩,较大的种植户有秦玉宽、秦国荣、齐利金等。村里还有七户种植草莓大棚的,每家十来亩地,比如赵东利、张巨勇、夏守东、赵利海等,草莓成熟季节,采摘后统一交到东岗子村。村里也有搞养殖的,比如养羊、养貉子等,但是总体不算太多。相比其他村,金庄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少得多,即便很多小青年,也不怎么愿意外出,而是守在村里搞特色种植,全村人对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一直以来,金庄民风极其淳朴,文明和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蔚然成风,村里很少有儿媳和公婆大吵大闹的,而是相互间比着谁给婆婆买的衣服合身,谁给公公做的饭菜可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金庄村有一位文化传承的楷模,他叫张建昌,年至耄耋,是我县交通局退休老职工。他家至今保存着一座百余年的老宅,是经由他的祖父买下的老李家的房子。如今,张建昌已搬迁到本村的新房,这座百年老宅也已闲置多年。和这座老宅相邻的其他老宅早已被拆除、翻建。唯有张建昌老人依旧保存着老宅的旧貌。问及原因,张老脱口而出:我可不能拆除这老门楼啊,我得让后来的孩子们看看过去的门楼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老宅虽不住人,院内却并不荒芜,而是被种上了各种蔬菜,黄瓜呀、窝瓜呀、大葱呀、玉米呀,还有刚从地垄里破土而出的小苗,应该是萝卜或者白菜之类的。足以看出老人多么勤快,他一边向我们介绍他的小菜园一边说,我得猛种菜,供足我城里的两个儿子家吃菜呀。

  老宅的窗棂格子、墙壁的垒砌方式都具有典型的民国初期的北方民居特点。多年的风吹日晒,并没有让黑红色的窗棂有丝毫的破损和走形,长时间凝视这形状规则、走向清晰的格子窗棂,会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自己乘坐时光隧道,穿越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在老宅的过堂屋,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橱子,前面也是嵌着许多规规矩矩的格子,像小学生比着尺子打出来的,橱身有一人来高,上面摆着其他杂物,却并不凌乱。老人说,曾经有个抚宁人,想把这橱子买过去作为拍电视剧的道具,后来因为橱子上的格子太大没有买成。依照我对张老的观察,即便橱子上的格子不大,非常符合剧组要求,他也不会将这个老橱子换成钞票的。老人家西屋里,还有织布机、纺车、陶罐、果匣子等,都是真正的古董,令人大开眼界。我也是生平第一次听说、更是第一次看到用木头做成的盛放点心的器具,匣子是长方形的,长度和我的胳膊差不多,宽和一张A4纸的宽度差不多,盖子是一个可以来回抽动的木板。古时候的人们,真的是非常讲究礼仪和仪式感啊,咱们现代人一直用纸盒子和纸张包装的点心,竟然被他们隆重邀请到精心打制而成的木盒子里。此时,我内心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穿越到那些打扮得体、提着果匣子拜访亲戚的人们中间,看看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脚上穿着的鞋子、脖颈手腕上佩戴的饰品,再看看他们以客人的身份进入主人家里时,接受了什么样的礼仪和招待。

  老宅的东屋,更令我大开眼界。在炕头以北距离房顶有一定距离的空间里,竟然搭建着一层幔子。我不住抬头看这张类似大床的家伙,若不是炕上堆满杂物,说什么也要踩上炕沿,把头探入这个二层的“空中楼阁”看个究竟。我知道这肯定是晚上睡觉的地方,也知道这肯定是晚上入睡前小孩子嬉戏玩耍的好场地,单不说别的,就是一次次从幔子到炕上来回的窜,就足以缔造出满屋子咯咯的笑声了。张老说,这个半空中的幔子,可不只是用来晚上住人的,如果白天懒得整理被褥,一大清早就可以把行李一卷,往幔子上随便一扔,炕上就变得干干净净什么东西也没有了。当然,它的主要功能还是用于晚上睡觉。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都比较多,长到需要和大人分床睡的年龄时,普通人家又盖不起房,或是某天家里来了几个投奔的亲戚,幔子便派上了用场。我想,在一些大户人家的旧居内,也许并没有这种幔子吧,毕竟它会影响居室的空旷度和采光度,呆在屋子久了会有一种压抑感。

  张老的这座老宅,倘若稍加规划整理,便会是一座极具特色、陈设完备的古民俗生动标本。

  泥井镇金庄村北约5米处,有一处辽金遗址。遗址区地势平坦,黄沙土质,地表种植有蔬菜,其次为玉米、花生、棉花等。遗址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在地表暴露有丰富的遗物。有陶片和瓷片。陶片主要为泥质灰陶及少量的泥质红陶,素面,器型主要为罐口沿和罐底残片。瓷片为白地褐花,器型为碗。

  据老辈人说,金庄祖上曾出过一个武举人,外号“金老福”。这位武举人的后代里,有两个名叫金宝林、金宝珍的亲哥俩,其中金宝珍为弟弟,在营口经商,金宝林为哥,在金庄本村生活。有一年,金宝林、金宝珍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寻遍各地名医,依旧无效,于是求助于一位算卦的先生。先生说,要想医治好金母的病,需要从他们家一直磕头到一座观音庙。当时离他家最近的观音庙在侯里,这么远的路,一路磕头到那里还不得要了人命啊。那时,在外经商的金宝珍生意还不错,手里的积蓄也不少,于是,哥俩商议,由弟弟出钱,哥哥操持,在村里修建了一座观音庙。修建成的观音庙有三间正殿,四壁有彩色绘画,有大钟一座。观音庙建成后,金家还张罗起一年一度的庙会,庙会上商贩云集,卖吃卖用,热闹非凡。要是哪家切糕、炸糕卖不了,金家会全部买去,然后分给村里老百姓。金宝林虽有一女,却在老年时去了五峰山圆通寺出家,死后由圆通寺的和尚送到金庄安葬。

  金庄有烈士一位,名叫金木芳。1947年,在乐亭一个当时叫做围城的地方牺牲,牺牲时年仅三十岁左右。金木芳的父亲叫金宝良,共有四个儿子,金木芳是老大。金木芳牺牲后,村里派村民赵汉民将他拉回本村,埋葬在村西南角,如今,坟头依在,由现年60多岁的金木芳的侄子金世柱看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