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admin Time:2022-10-23 Browse:152
昨天9:30,位于气象台路上的“市农业科技工作者之家”热闹起来,一场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交流会即将展开。数位天津农科领域“大咖”陆续落座,他们带来的不仅有学习材料,还有不少科技创新的好消息。
“大家来看看我们团队最新培育的宝贝吨粮稻1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量和出米率都创新高,味道更好,已在天津广泛种植,预计11月份上市,天津百姓能率先一饱口福。”手捧一把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刘学军难掩喜悦,“收看二十大开幕会盛况时,听到习总书记说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满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培育更多优良品种,用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们这个农业部杂交粳稻品种创新及应用团队,是国内最大水稻育种团队之一,我们已育成国审品种35个、市审品种15个,还有百余个品种正在参试,育成品种累计种植面积60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30亿元,让我国水稻育种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刘学军表示,团队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天津100万亩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杂交粳稻最大种业基地、超优质米业基地和吨粮稻生产示范基地。在促进天津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让更多“中国田”种上“天津种”,让“中国碗”装上更多“天津粮”。
一阵热烈的掌声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农业科学院特聘首席专家李千军格外感慨,“二十大报告13次提到科技,22次提及创新,对此我深有体会。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支持大家坚持下去的,是党和政府对科研人员的关心和温暖。”李千军带领的团队近年来持续开展多项生猪种业创新专项研究,并指导我市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高繁殖力和优质风味猪肉新品系培育工作,使天津猪育种技术和育种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我们将继续聚焦育种、种源等创新,解决好猪育种的卡脖子技术,弥补优质猪肉生产短板,让百姓餐桌更加津津有味。”
面对全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市农学会如何做好服务?“我的体会是:交朋友、解难题、补短板、送温暖。”市农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付润亭满怀深情地说,市农学会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交流活动,并为最新科研成果找市场、做对接、促转化,“要把科研创新体现在实验室、落实在试验田、写在广阔大地上,全力为百姓守好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